全社会要高度关注“数字地球”徐冠华

2023-05-31 11:53

文档管理软件,文档管理系统,知识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的技术资料:

“数字地球”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是长期的,陈述彭院士和王之卓院士很早就对有关地球空间信息数字化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也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开展地学发展战略的研究,把数据共享的问题提到很高的高度认识,并且提出解决办法。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和学部联合办公室,都对这件事给予了大力支持,路甬祥院长也一再表示中国科学院对这件事的高度重视。下面我想谈几点看法:
第一,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看“数字地球”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各国的战略计划,如美、俄的登月计划以及载人空间站计划等,都是从各自的全球战略利益出发考虑和决定的。中国当然需要从我国利益出发,对于这些计划做出必要的反应。有些从我们的需要和可能来讲就不能够做,有些就有必要做出反应。我认为我们对于“数字地球”构想及所支持的地理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等应当做出反应。这是从我国的国家利益来考虑,主要基于几个方面:
1.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正在面临着越来越尖锐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去年水灾引人注目,黄河严重断流的现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耕地面积在减少,荒漠化进程在加快,所有这些问题,都是非常重要而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现在对这些问题往往是个别地做出反应,在某种程度上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现在有的部门提出要搞灾害评估系统,有的要搞耕地的监测系统,有的要搞农作物估产系统,但每个系统都有结构和功能的局限性,而且也造成了大量工作重复,浪费了我国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进一步会影响社会的发展,所以必须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考虑这些问题。在这方面,“数字地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它不仅立足于支持国家的整体可持续发展,而且和全球变化、资源、环境研究的一体化以及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项工作早晚得做,晚做就会浪费更多的资源,早做可以取得更多的主动。
2.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先后搞了几个“金字”工程,这些“金字”工程很多都是和空间数据密切相关,从长远着想在建设过程中应予以充分考虑。据我所知,人类生活中的数据有80%的数据和空间数据有关,所以全球的、国家的信息系统如果不能提供地理空间的有关信息,这个信息系统一定是不完善的。回过头来看,美国在1993年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在1994年提出建设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在1998年又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有其必然性,它是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各方面考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所以我们也应当从战略上对这个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所认识。
第二,关于提出并实现中国“数字地球”计划的可能性。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关系问题。有的同志认为中国在还没完成工业化时,不能大搞信息化。实质上,这是中国经济能不能在某些领域跨越传统的发展模式、先走一步的问题。我认为从历史的角度看,技术跨越是必要的、可行的,而且往往是落后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必要手段。回顾历史,在工业革命开始时,英国由于很快推广了蒸汽机技术,在很短时间内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和当时的科学技术中心;以后几十年间,德国发展了自己独特的钢铁工业,特别是发展了自己的煤化学和化学合成工业,并且成为主要出口产业,因此到十九世纪末叶,德国取代英国成为当时最强的工业国和科学技术中心;以后美国在普及电力和内燃机基础上,迅速赶上其他国家,成为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中心,并且不断创新,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历史提示我们,科技进步是使一个国家从落后赶上发达国家的必要手段。在近代和现代,我国已经几次痛失发展时机,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追赶发达国家的宝贵机遇,如果再次失掉发展机遇,我们既无法告慰前人,更无法面对子孙。有的同志担心,是不是又想搞大跃进,我认为,技术跨越和大跃进在本质上不同。大跃进是低技术水平产业的外延式膨胀,技术跨越集中于技术突破,是局部质变延伸到整个经济系统的更新。
目前,为“数字地球”提供信息支撑的对地观测卫星技术已取得重大进展,制造和发射对地观测卫星已不需要巨额投资;小卫星系列可以提供高质量、短周期的数据,而成本只需亿元或数亿元;高速宽带网可以在不大量增加投资的条件下,实时传输多媒体数据。因此,为“数字地球”提供主要支撑信息基础设施已不存在重大技术和经济障碍,只要做好统一规划,集中攻关,促进“数字地球”的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第三,下一步应当采取的措施。
1.首先要动员社会关注“数字地球”的问题。数字地球是涉及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须由最高领导做出决策。领导人做出决策的依据是来自于各种渠道的信息,一个渠道是从部门反映上去;另外一个是从社会各界反映上去,包括舆论、宣传媒介,也包括个人渠道。现在看来,社会渠道往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这项工作要取得领导人的理解和支持,必须首先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这是今后工作很重要的一方面。我有几个具体建议:
1、(1)今年在中国召开一次“数字地球”的国际研讨会;(2)建立“数字地球”的科学论坛,有关研究所轮流主办。
2、把“中国数字地球计划”或“数字中国计划”作为国家的战略计划提上日程。我所提的提上日程不是现在立项,而这也不仅仅是立项所能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是信息时代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科学研究问题,也是工程问题,还有政策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不是科技部或中国科学院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国务院做出决策。例如:(1)数据的获取。如何从“数字地球”的角度制定卫星发展计划,需要很好考虑。(2)数据共享的问题。现在数据共享不能实现的原因之一是,提供数据的部门靠事业费不能维持业务运行,不得不卖数据。这样做的结果是很多单位如高校、研究所因为没有钱而不能使用数据。个别部门因为是独家经营,抬高数据价格。实际上买数据经费渠道都来自于政府,只是拐了一个弯子,从国家转到部门后再转到提供数据的部门。如果下决心把政府的钱直接提供给生产数据的部门,让它们向高校、研究所和其他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部门无偿提供数据,问题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不解决,让其他部门共享数据很困难,所以需要政府来做决策。(3)网络建设问题。现在三网合一的问题没有解决,通
讯网、广播电视网、数字网,国外是这么搞起来的,但中国现在处在目前这种阶段,是不是有必要还要搞几个网并行?这需要研究。总之,“数字地球”问题应当首先有一个想法,有一个目标,然后采取各种措施来推动,让这个计划尽早提上日程,这对于国家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都是有意义的。(4)数据库建设。“数字地球”的基础是数据库的建设,从数据的采集、处理、使用,一定要强调规范化、标准化,这是实现数据共享的基础。与此同时,随着国产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的逐步成熟,还要考虑数据获取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软件的国产化和产业化问题。
由于我国在传感器、计算机、通讯以及综合国力等方面与先进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只有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摘自《中国测绘报》)